学术年会||中国心理学会民族心理学专业委员会2023年学术年会研究生论坛

发表时间:2023-07-08 20:16   作者: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   浏览次数:

2023年7月8日下午,中国心理学会民族心理学专业委员会2023年学术年会研究生论坛分会场在贵州师范大学会议中心一楼圆厅举行。



本届学术年会学术视野开阔、学科交叉明显、研究方法多元、学术与现实关联紧密,设立研究生学术论坛为同学们提供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和丰富的学术交流机会,本次论坛共有9个专题报告,分为三个半场,分别由内蒙古师范大学金童林副教授、贵州师范大学袁方舟副教授、呼伦贝尔学院梁静副教授主持。



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黎献梅的报告《群际接触类型对于族际助人意愿的影响---共情的中介作用》表明傈僳族的想象接触依然可以通过群际共情来提高对该民族人群的帮助意愿,但群际共情无法在扩展性接触与助人意愿关系间起中介作用。



云南师范大学研究生丁翊宸的研究《复杂群际情境中同步动作与自我归类的群体凝聚效应》通过两个实验考察真实接触与想象接触情境条件下,同步动作与自我归类对下位的内外群体、上位的共同群体的凝聚效应。



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马鹏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拖延的潜在类别及其与自信心的关系》研究,通过潜在剖面分析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拖延划分为四个类别,后续分析表明低拖延组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自信心显著高于其他类别。研究结果可以更进一步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拖延现状,同时不同类别下自信心水平的比较,为后续研究和干预研究提供一定的支撑。



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生雷泽宇的《大学生上行行为社会比较与网络攻击行为的交叉滞后分析》研究,旨在考察大学生上行社会比较和网络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探究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从而降低大学生群体中网络攻击行为出现的频率。



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岳云帆的报告《群际接触与群际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全人类认同的中介效应》,从直接群际接触与想象群际接触两种形式出发,探讨群际接触对群际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以及全人类认同在其中的中介效应。



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谢晋艳的《大学生社会比较的类别及其稳定性》研究,以512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潜在剖面和转变分析探讨大学生社会比较的类别及其纵向稳定性,并探究相关的预测因素和影响后果。



海南师范大学研究生云熙然的报告《海南黎族青少年民族文化认知对民族认同的影响:民族内隐观与文化自信的链式中介作用》,探讨黎族青少年民族文化认知对民族认同的影响及民族内隐观和文化自信在民族文化认知与民族认同之间是否存在中介作用。



云南师范大学研究生赵科的研究《文化认同及其整合策略对知识分享的影响:社会认知评价的中介作用》,采用多项式回归和响应面分析考察了 792名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认同(本民族文化认同和主流文化认同)与和谐策略的匹配对个体社会认知评价的影响以及社会认知评价对知识分享的作用。



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王一帆的《大学生责任转移变化趋势---不同标度方法的二阶潜增长模型参数》研究采用1209名本科生的 4次追踪调查数据,选取道德推脱问卷中的责任转移维度,建立潜增长模型(LGM)。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责任转移倾向呈现下降趋势,且责任转移初始水平越高的被试,变化率越小。



同学们在对自己的研究做汇报后,还与参会人员积极互动,回答提问。在场各位老师对同学们的科研成果表示了极大的赞赏,并提出了对同学们的要求和期待,希望各位同学在接下来的科研学习中可以再接再厉,创造出更多具有心理学理论价值和民族特色的研究成果。

【图片】陈婧琳  陆菲菲  王兴婷  

【文字】杨彬花

【排版】唐萍

【责任编辑】一审(校):吕凤旋; 二审(校):廖雲彩; 三审(校):饶蕾